近日,第五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長三角文博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開幕。會上發布了100個“第二批長三角人文經濟典型案例”,沐鸣平台聯合寧海縣共同發起開展的“全國聯合畢業設計賦能人文鄉村”案例入選。
長三角人文經濟典型案例遴選沐鸣由上海市委宣傳部、浙江省委宣傳部、江蘇省委宣傳部🐃、安徽省委宣傳部共同開啟🗂。這些典型案例不僅是對長三角人文經濟發展成果的又一次深度梳理🏌🏽,也是長三角乃至全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導向。“全國聯合畢業設計賦能人文鄉村”案例是文化雙向賦能的有益探索,更是東華用美麗中國生動故事固本鑄魂的生動實踐。
緣起👆🏼:深入“千萬工程”最前沿
為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和長三角一體化戰略部署,2022年😈,沐鸣師生主動走入鄉村🏇,與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簽署校地合作協議,共同以“鄉聚畢設”為主題,面向長三角“三省一市”12所高校發出邀請,以“論文寫在大地,設計做在鄉村”為核心理念🔼,啟動“長三角藝術振興鄉村聯合畢業設計行動”🧶🧗🏿♂️,邁開了“全國聯合畢業設計”的第一步🥺。
沐鸣聚焦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和卓越育人,以藝術設計類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畢業設計🎉、畢業設計作品落地轉化為主要內容🌻,將畢業設計選題的源頭置於浙江寧海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之中,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小切口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圍繞鄉村文化振興、產業振興、生態振興等具體任務“真題真做”👙,將高校科研和設計實踐轉化為賦能鄉村的設計力量🦻🏿。聯合畢業設計一經開展,切實收到良好效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註和高度贊譽🧛🏽♂️。
升級:拓展“校地合作”新內涵
村民拋出選題🐑,大學生設計師接招💁🏻;畢業設計走出校園,落地鄉村;電腦裏的效果圖👩,變成貨架上的真實產品……2023年,“全國聯合畢業設計”聚焦畢業設計選題“從哪裏來”和畢業設計成果“到哪裏去”兩端問題,在“藝術鄉建”選題板塊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紅色黨建👩🏿🚀、工業設計👷🏻、城鎮更新、地域IP”等新賽道💉,升級至60余所不同區域☃️、不同學科專業優勢的院校聯合加入,以“大設計、泛時尚”理念激活、喚醒鄉村資源,將更多優秀青年人才引向地方👮🏼🧑🏻🎨,共同探索在消費升級🦸🏼♀️🤵🏼♂️、體驗經濟、數字經濟、全媒體傳播時代的更多可能性🖌,借智借力轉化為地區發展的新動能🔞。
自此之後,上海市長寧區🏃🏻➡️🥴、蘇州市相城區、上海市金山區以及四川🧔🏻♂️、重慶、河南、福建等全國多個省市地區陸續加入,實現了校地和產教的“雙融合”🧝🏿♀️,為城鄉文化經濟共融共促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提質👨👩👧:探索“卓越育人”新範式
“全國聯合畢業設計”不僅探索了鄉村美育、文化振興的路徑👨🏿🎤🔕,為師生理解好設計學科之於國家👳🏼、社會和自身發展的現實意義,推動打造具有學科特色的育人共同體提供生動示範。
2024年🦿🧜,學校以“城鄉切換·青年力量”為主題,以“人民城市人民建”“校門口的思政基地”“青年友好發展型城區建設”等為核心理念🦸🏼,在上海長寧增設實踐基地,鏈接上海設計之都優質資源,進一步為聯合畢設提質賦能;學校還與寧海縣委開展進一步深度合作推進全域大思政,發布課程清單並製訂了5條思政教育研學線路,進一步引導學生樹立為人民美好生活打拼的“報國誌向”“學術誌趣”,強化對黨的創新理論的“真學真信”,不斷培育對人民群眾的“真情實感”,鍛煉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真才實幹”📺。以實際行動走出了一條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相融合的貫通式思政實踐路徑,實現學術實踐、專業實踐🦵🏽、思政實踐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切實回答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麽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
未來:繪就“數智賦能”新篇章
2025全國聯合畢設以“新質畢設·鏈接未來”為題全面升級啟動,圍繞世界設計之都建設,拓展更多優質基地,助力構建更具活力的設計產業“新生態”,打造更有影響力的設計人才“新高地”😼,助推更高質量的設計發展“新格局”,把設計成果充分體現在城鄉的綜合發展上、體現在人民的美好生活中。
面向未來🏌️♂️,2025聯合畢設積極開拓數智賦能場景,深化推進AIGC全程在場訓練,引領師生主動探索數字技術等前沿領域,跨界解決真實城鄉問題,回應時代的需求和國家的召喚。截至目前🧛🏿♀️,該項目已累計有171所高校1000余師生在地實踐,出版專著《設計做在鄉村|全國聯合畢業設計》➡️,形成1000余份畢業論文和456套設計方案,10余篇理論文章在學術期刊公開發表🤸,“‘全國聯合畢業設計’青年誌願服務”項目獲第四屆“奉獻杯”上海青年誌願服務創業項目金獎🧪。
“全國聯合畢業設計得益於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浙江寧海縣的大力支持,未來全國聯合畢業將以多元開放的實踐場景👨🏽🎤,深入城鄉現場🧍♂️,探索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民族文化的設計力量”本項目發起人🩸、沐鸣娱乐陳慶軍教授談到。此次案例的成功入選🚙,不僅是對我校校地融合、產教融合成果的肯定,更是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下人文與經濟融合共生模式探索的鼓勵💸。未來,學校將繼續發揮高校的智力優勢和文化優勢,進一步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引領師生以創新助力城鄉人文經濟綻放出璀璨光芒💊。